債券投資,對于一般投資者來說,并不陌生,但也不算太熟悉,至少不像對股票一樣駕輕就熟。經歷了2006-2008年、2013-2015年兩輪波瀾壯闊的牛熊市之后,投資者對股票投資的風險已有了深刻認識。但我國債券市場發展較晚,債券違約也才近幾年剛剛出現,投資者對債券市場風險的認識有待進一步加深。
債券最大的風險來源于信用風險。不同于股票,債券最大的風險來源于發行主體的信用風險,即發行人主體無法按時足額現金支付債務本息的風險,也稱違約風險。股票是權益類資產,權益股份為存續資產,其沒有到期風險,風險主要來源于交易中的價格波動帶來的市場風險。而債券有固定的到期日,到期日發行人違約的可能性使得債券不僅面臨債券利息無法支付的風險,債券本金的回收同樣存在不確定性。從這個角度看,單只債券違約帶來的損失可能要大于股票交易中的損失,如11超日債違約后其價格最低曾跌至65元(票面100元),按票面計算損失率35%。從目前已違約債券的回收情況來看,由于債券一般沒有擔?;虻仲|押,其違約回收率要大大低于信貸資產,平均回收率僅在20-30%左右。因此,投資者一旦持有的債券違約,面臨的損失很大。
債券的風險也來源于利率風險。債券投資與股票投資不同,屬于資金借貸,而不是權益投入,所以債券投資契約中有明確借貸利率,一般是票面利率。票面利率分為固定利率和浮動利率,由于市場利率不是一成不變的,因此固定利率的債券會面臨較大的利率風險,即使浮動利率債券,因其利率浮動機制的差異也會不同程度的面臨利率風險。當利率上升時,固定利率債券價格便會下跌,這是因為新發債券將會獲得更高的利息,意味著現存債券的價值降低了;當利率下降時,固定利率債券的價格就會上升,對應債券的價值提高了。利率的變化就帶來債券價格的波動風險。即使政策利率沒有變動,投資者預期到未來實體利率會變動時,也會對債券的價格帶來影響。例如2017年9月29日至11月22日,政策利率并沒有調整,但10年國債的價格卻因投資者擔心金融政策收緊導致實際利率上升而下跌,編號為170018的國債品種價格由9月29日的99.81元跌至11月22日的96.68元。
債券投資也存在流動性風險。股票的流動性很高,股票資產一般在當日即可變現,極端情況下最多也犧牲10%的跌幅。但債券的流動性相對較低。這主要跟投資者結構有關,債券投資者多為機構,持倉規模大,一方面單筆交易一般為幾千萬甚至幾個億,另一方面大額交易的交易對手難以找到,這樣就帶來債券資產變現的成本較高,流動性較差。機構投資者急于變現某個債券,會造成該債券價格的大幅波動,若出現機構集中單向交易,債券價格的波動往往大幅超過預期。
總結了債券投資的主要風險,并不意味著債券的風險一定高于股票。一般而言,債券作為固定收益資產,其投資風險總體上低于股票。同時由于有持續的股息收入,同時波動率較低,債券應作為組合資產中大比例配置的主流品種。但債券價格波動與宏觀經濟和利率變動的相關性高,其投資的專業性更強,投資者應借助于如基金管理公司等專業機構的投研力量,做長期投資,實現更好的絕對收益。
|
關閉本頁 打印本頁 |